核心提示導讀:容易出爆款的音樂節目品類,當下則給人一種不溫不火的尷尬處境。尤其是對比暑期檔的多個音樂類節目,四季度的音樂綜藝欠缺了一些新意和聲量,整體遇冷了不少。縱觀四季度的衛視綜藝熒屏,無疑是給人一種“慢綜
導讀:容易出爆款的音樂節目品類,當下則給人一種不溫不火的尷尬處境。尤其是對比暑期檔的多個音樂類節目,四季度的音樂綜藝欠缺了一些新意和聲量,整體遇冷了不少。
縱觀四季度的衛視綜藝熒屏,無疑是給人一種“慢綜藝+文化綜藝”霸屏之勢,而且幾乎是集結了各個平台頂尖資源在做的這兩類節目,整體硬件上實屬精良,沒什麽可挑剔的。
反觀一向容易出爆款的音樂節目品類,當下則給人一種不溫不火的尷尬處境。尤其是對比暑期檔的多個音樂類節目,四季度的音樂綜藝欠缺了一些新意和聲量,整體遇冷了不少。
接下來,筆者將結合四季度各衛視平台即將或者已經播出的音樂類節目為例,好好地跟大家聊聊如此遇冷的音樂綜藝。
央視《中國民歌大會》:有點像“民歌版”的《青歌賽》+《中國詩詞大會》
還是先說一下各衛視標杆的央視,十一期間播出了一檔8期的民歌類節目《中國民歌大會》,最終由內蒙姑娘烏英嘎奪得冠軍。
這檔音樂類節目延續了央視綜藝的一貫風格,整體給人一種“青歌賽”的既視感。節目規則包括:分為個人爭先賽和擂主爭霸賽。四位民歌選手分別演唱2首民歌,由嘉賓和百人團根據選手表現給其打分。另外,每位選手還要進行三道題目的考核,選手和百人團同步答題,選手擊敗百人團的人數即為該選手的答題分數。而演唱和問答兩部分得分相加,為該選手第一輪總分,而得分最高者可進入下一輪的擂主爭霸賽。而百人團中答題最快,正確率最高的一位,即可獲得本期中國民歌知識達人的稱號。
而節目中的一些細節之處,值得探討。比如說,整個舞美風格,康震、王立群等專家學者坐鎮,以及“百人團”同步答題的規則設置,還有主持人董卿等,都讓人覺得這檔音樂類節目居然和《中國詩詞大會》之類的文化節目迷之神似。不得不說,在電視綜藝中,央視節目的風格確實很統一,自然也很有辨識度。
主打“星素結合”的情懷主題:模式感逐漸被弱化
相對於央視一直較為統一的綜藝風格,衛視在音樂類節目上,顯得更具創新性一些,勇氣著實可嘉。尤其是去年30多檔節目的戰績,一度讓音樂類綜藝霸屏,而今年的音樂節目整體降溫不少。
至於一線衛視今年四季度要上馬的幾檔音樂綜藝,其中綜2代和新節目,平分秋色,由於政策原因,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加入了“星素結合”的主題,並且都開始主打經典情懷牌,使得音樂類節目的模式感,整體上被削弱了不少。
東方衛視的《天籟之戰2》和浙江衛視的《夢想的聲音2》,作為綜二代,整體都延續第一季的風格,依舊主打星素看點,但細節之處好像都做了一些調整和改變。
《天籟之戰2》保留了第一季嘉賓,費玉清、莫文蔚、華晨宇、楊坤,並邀請了新嘉賓張傑參與,唱將嘉賓由四位變為五位,每期有一位歌手可以公休,在賽製上更加人性化一些。
而《夢想的聲音2》則采用了4+X的導師陣容。林憶蓮、林俊傑、張靚穎、羽泉為固定導師,每期會有飛行的X導師。五組導師在舞台上與素人選手相互切磋唱功,有助於刺激節目產出新的看點,當然關鍵還是要看明星導師對音樂的改編程度和呈現方式,以及具有天籟聲音的素人選手表現。
至於江蘇衛視,稍顯不同。在周日即將采取兩檔音樂節目疊播的方式,《蒙麵唱將猜猜猜2》+《不凡的改變》,正式對打其他衛視更顯凋零的音樂節目。
對於《蒙麵唱將猜猜猜2》這檔老牌音樂節目來說,自是不必多提的,模式已然成熟,尤其是各種複雜造型、老牌歌手,還有跨界嘉賓,都讓這檔音樂節目保持著一定的話題點和曝光度。
如果說《蒙麵2》是延續老牌音樂節目影響力,那麽《不凡的改變》則妥妥的算是一檔新節目,不過還是主打“星素結合”的情懷主題。
每期兩組傳奇歌手,現場演唱經典歌曲。而素人主要是改編致敬原唱,被稱為敬唱選手。每期有六組敬唱選手對兩組原創嘉賓的經典歌曲進行改編和表演。另外,原唱歌手還會和敬唱選手合作完成規定曲目的演唱。據了解,由黃國倫、蕭煌奇、趙英俊、袁婭維、汪小敏組成的“加時團”,擁有20秒“加時”權利,可以在每位“敬唱歌手”演唱時行使權利。
其實,更讓筆者好奇的是,之前一直說要登錄江蘇的音樂節目《中國樂隊》,8月還發布了一輪主題預告片,崔健、譚維維、陳偉倫作為節目的樂隊推薦人,將推薦國內的優秀樂隊,幫助他們登上舞台演唱他們的作品,當中不乏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樂隊,雷鬼樂隊KAWA、馬賽克樂隊、曾代表中國搖滾時代巔峰的劉迦帝等等。不過,目前一直都沒有這檔節目的播出消息,而筆者其實還是蠻期待這檔稍顯不同的音樂節目。
為了凸顯公益正能量主題的湖南衛視,四季度即將上馬唯一一檔音樂節目《讓世界聽見》,目前確定的嘉賓有蔡國慶、汪峰等,他們化身支教老師,走進大山,教孩子們唱歌,陪伴他們成長,並最終以合唱團的表現形式,讓更多的人聽到這些來自大山淳樸的天籟童音。
不難發現,由於政策導向,本就不好做的音樂類綜藝,在四季度可能要麵臨更大的考驗,如何兼顧政策和節目可看性,對於衛視平台而言,頗具挑戰,而四季度音樂綜藝整體遇冷,也是不爭的事實。
二線衛視音樂類綜藝或成常態節目
相比於一線衛視愈發難做的音樂類節目,在二線衛視生長起來的音樂類節目,好像還蠻順風順水的,尤其是有的節目可以一年做多季,甚至給人一種常態節目的既視感。
其中,山東衛視的音樂遊戲綜藝《超強音浪》,和其平台其他棚內綜藝產生聯動,形成了山東衛視綜藝的鮮明風格。這檔音樂節目采取的是一種通告類節目的形式,每期邀請一位歌手嘉賓,通過遊戲和演唱環節,讓觀眾發現這位歌手的另一麵。節目中不乏一些實力唱將,比如說,任賢齊、林誌炫、張信哲、胡彥斌、鄭伊健等等。
四川衛視的《圍爐音樂會》,每一期為一位知名的華語歌手準備一場演唱會,沒有過多的形式,重點在於安靜地聆聽這位歌手演唱的一首首動人歌曲,而這檔節目也邀請了不少知名歌手參加,比如說,黎明、趙傳、辛曉琪、李翊君、草蜢等等,堪稱80後的經典回憶。
至於雲南衛視的《中國情歌匯》,比較貼合自身平台的定位,主要以演唱情歌為主,每期邀請多位嘉賓助陣,另外幾位素人歌者也將在節目中演唱歌曲和分享人生故事。
不可否認,廣告招商、製作成本、嘉賓資源等方麵,二三線衛視確實無法和一線衛視相抗衡,不過通過調整策略,加大本土特色,進行差異化發展,也是一個不錯的方向,尤其是對這些常態的音樂類節目來說。
為什麽音樂類節目再難出現象級?
其實,從去年開始,音樂類節目已經開始略顯疲態,盡管“音樂+”的形式越來越多,但成為現象級也越來越艱難。今年暑期的網綜《中國有嘻哈》除外,而它的成功多少也有點運氣成分在。
音樂+競技:湖南衛視《歌手》,江蘇衛視《金曲撈》,浙江衛視《中國新歌聲》
音樂+跨界:北京衛視《跨界歌王》
音樂+喜劇:北京衛視《厲害了我的歌》
音樂+推理:江蘇衛視《蒙麵唱將猜猜猜》
音樂+互動:湖南衛視《我想和你唱》
音樂+兒童:北京衛視《音樂大師課》,東方衛視《歌聲的翅膀》
音樂+文化:東方衛視《唱響中華》
這兩年電視觀眾經過太多模式音樂節目的洗禮與曆練,早已百煉成鋼,對音樂節目的審美水準也自然不斷提升,雖然有些老牌音樂節目,確實已經做到了極致,但由於模式相對簡單,整體形式單一,難免讓觀眾陷入審美疲勞。
關鍵原因還有,國際上爆款的音樂類節目模式也在不斷減少,而國內又缺乏好的原創音樂類節目模式,現在看來下一個現象級音樂類節目,確實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了。
另外,平台的影響力、宣傳推廣的問題、以及精良的製作團隊等等,也都是綜合考量一檔音樂節目是否能夠成為爆款的關鍵。
總之,在這個注意力不斷分流的時代,無論是哪種類型的爆款節目,都越來越難操作。不過,筆者還是心存一份美好的願景,希望下一個現象級音樂綜藝,能夠給行業和觀眾帶來一次狠狠地“驚豔亮相”。